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
台北樹蛙 樹蛙科

台北樹蛙 樹蛙科
台灣特有種,僅分布於南投縣以北,小型樹蛙,背面綠色,腹面白色,股部內側黃色。雄蛙的叫聲長而低沉,繁殖期在每年的秋冬兩季(10月至隔年3月)。

磐古蟾蜍 蟾蜍科

磐古蟾蜍 蟾蜍科
吻端鈍圓,頭寬大於頭長,鼓膜顯著,耳後腺長橢圓形,外側黑色。皮膚粗糙,身上散佈許多大大小小的圓錐形突起纍粒,有些纍粒有白色的刺,受威脅時會分泌毒液,平時極溫和。經常出現在陸地較開闊的地方,例如闊葉林、草地、開墾地或住家附近,守候在步道、空地或路燈底下比較亮、蟲比較多的地方覓食;繁殖期時會遷移到溪流或靜水池。蝌蚪黑色有毒,聚在一起可以讓誤食牠們的動物加深印象,並心生警惕。

中國樹蟾 樹蟾科

中國樹蟾 樹蟾科
體長約2 到4 公分,小型的樹蛙。頭部吻端經眼睛、鼓膜到肩上方有一條深色的橫斑,像是戴著個黑褐色的眼罩。叫聲卻十分地宏亮,常在雨後鳴叫,所以又稱為雨怪或雨蛙。

貢德氏赤蛙 赤蛙科

貢德氏赤蛙 赤蛙科
廣泛分布於全台,也是都市常見的蛙類。是屬於大型的蛙類,鼓膜明顯周圍白色。常見於水池及稻田中,所以又稱為沼蛙,叫聲是如同狗叫般,野稱狗蛙。

白頷樹蛙 樹蛙科

白頷樹蛙 樹蛙科
大型的樹蛙,上唇白色,身體褐色,背部深褐色縱帶條紋或斑點,大腿內側有黑色網紋,好像網紋絲襪,所以又叫斑腿樹蛙。叫聲有如敲竹筒般的「搭、搭、搭」,常聚集形成上百隻青蛙的大合唱。

面天樹蛙 樹蛙科

面天樹蛙 樹蛙科
體色相當多變,但以灰褐色為主,不會變綠﹔身上有些顆粒,乍看之下像一隻小蟾蜍,是台灣的特有種。叫聲是有規律而從容的「滴、滴、滴」,白天雄蛙喜歡平貼在芒草葉上作日光浴,顏色會變得很淡。

澤蛙 赤蛙科

澤蛙 赤蛙科
又稱為田蛙,是平地都市常見的蛙類,對環境的適應力很強,背部有許多長短不一、不規則排列的棒狀膚褶;體色及花紋多變,普遍分布於全台平地及低海拔山區等靜水域。

長腳赤蛙 赤蛙科

長腳赤蛙 赤蛙科
腳赤蛙為中型蛙,身體及四肢修長,後肢尤其長,約為體長的兩倍;身體為紅褐色或灰褐色,背上有一個八字形的黑斑,是冬天繁殖的種類,繁殖期主要是11 月至2 月。

斯文豪氏攀蜥  鬣蜥科

拉都希氏赤蛙 赤蛙科
身體兩側明顯的長棒狀皺褶突起,又稱為闊褶蛙。叫聲聽起來是細弱、斷續的嗯聲,有如在廁所裡方便,所以有人笑稱它們為拉肚子的青蛙。幾乎是整年都在繁殖,但主要還是集中在春、秋兩季。

斯文豪氏攀蜥  鬣蜥科

斯文豪氏攀蜥  鬣蜥科
是臺灣產攀木蜥蜴中體型最大的種類,尾部不會自割,雄性背部的縱斑較雌性明顯,顏色也較鮮明,為樹棲性蜥蜴,領域行為明顯,藉由持續做出伏地挺身的威嚇動作,來宣示領域。

麗紋石龍子 石龍子科

麗紋石龍子 石龍子科
是台灣大型石龍子中分布最廣的種類,常見到有寶藍色尾巴的石龍子,大部分都是幼蜥,成蜥蠻像中國石龍子但橘色斑縱帶延伸,常喜歡於步道上曬太陽提高身體能量。

鉛色水蛇 水蛇科

鉛色水蛇 水蛇科
鼻孔有瓣膜可以徹底隔絕水的入侵,魚和青蛙是它的主要食物來源。黃昏或夜間出沒於池塘、水田或是溝渠中,驚人的彈跳力可以快速穿越、移動。後溝牙有輕微的毒性,對人類並不致命。

紅斑蛇 黃頷蛇科

紅斑蛇 黃頷蛇科
脾氣暴躁的無毒蛇,食性非常廣,有毒的蟾蜍一樣照吃不誤,常見於有蛙類的水邊,因深淺相間的紋路,常被誤認為雨傘節而殺死。蛇的生態地位極重要,應善加保育。

斑龜 地澤龜科

斑龜 地澤龜科
台灣最普遍的本土澤龜,常出現於水域附近,近年來遭外來種的巴西龜威脅,而逐漸減少。頭頸部有多條縱紋,為其特徵。屬雜食性,幼龜與雄龜偏肉食性,雌龜偏草食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