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
唭哩岸石的貢獻















唭哩岸石的貢獻

唭哩岸石原指出產於北投唭哩岸山的石英砂岩,昔日大量作為建材使用,早期利用基隆河作為水運向外輸出,後由北淡線鐵路取代,因出產於唭哩岸,而有「唭哩岸石」之名,且因較有名氣,故廣義將臺北周遭出產的石英砂岩,都稱為「唭哩岸石」。白石湖地區屬於古老地層-- 木山層,因此內湖的「唭哩岸石」就成了內湖與北投地區,共同擁有的人文與自然資源。


木山層的岩石組成,以石英、長石為主,兼具豐富的白雲母碎屑。唭哩岸石因有耐高溫的特性(約2000 度左右),日治時期曾用於戰艦爐體,也是製窯的材料,且能抵擋強酸腐蝕,是早期移民就地取材建屋的好材料,更是湯屋的最佳建材。白石湖地區稍具歷史的建築,許多便是以唭哩岸石建造而成。





 

黃氏古宅







黃氏古宅

黃家在白石湖地區是大戶之一,是目前白石湖保留最完整的富家宅院。古宅改建於1912 年(日治時期大正元年),未改建前是只用茅草覆蓋的簡易房舍。古宅背倚五指山,面朝台北盆地,左右兩落護龍,為屬於閩南式的三合院建築。古宅的牆面大部份採用當地特產的白色砂岩建造,門廳的部份特別選用較細緻的砂岩,不但區隔出門廳與其他地方的不同,也讓石上的雕飾,更為典雅細緻。
 

門廳兩側的窗戶外方內圓,除了增加美感之外,也傳遞了先人天圓地方的哲學觀。圓窗上,三支仿竹節石雕,四方角落裡還雕飾著四隻蝙蝠,有著賜福的寓意。面對大廳,右邊護龍山牆上的磚瓦,有些已經脫落了,露出裡面的土埆,上面用瓦片覆蓋,俗稱「 穿瓦衫」,原來是使用土埆建造的壁體,為了避免日晒、雨淋及風化影響,而加造了一層瓦片,這是有錢人家才能負擔的建材。
 

目前黃家人還居住在此,拜訪之時,也請以不干擾住戶為前提,安靜的欣賞,尤其在午後,適逢黃家貓兒午休時間,更可以感受到老宅院恬靜的氣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