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
(1) 農作物資源-生產「精緻花卉、野菜時蔬」及復育「原種水稻」

本區在「湖田、溪流、青山」的優質環境中,友善耕種「精緻花卉、野菜時蔬」及復育「原種水稻」等特色農作物,目前蓬萊米原種田仍為復育階段,現階段以農業文化傳承為主,仍未有經濟規模的生產,故以「精緻花卉」及「野菜時蔬」為主要農作物,彙整產期、種植面積及產值詳如表10所示,其中「花卉」以海芋及繡球花最具全國知名度,而「野菜時蔬」以箭竹(包籜矢竹)筍、高麗菜、地瓜及龍鬚菜種植面積較大,為發展本區特色餐飲之在地食材。主要農作物說明如下:


 

  • 海芋:本區自1969年引進栽種海芋,經多年的努力推廣及參與各大型國際花展,逐漸打開海芋知名度,當市場產銷也達到高峰時,卻遇到空前大危機-海芋軟腐病,重挫海芋產業,在居民、農會等齊力合作引進新品種解決了軟腐病危害。2000年象神颱風、2001年桃芝、納莉颱風及超大豪雨再次重創了本區基礎建設,居民無償捐獻土地並與臺北市政府協力以「水土保持綜合處理」全面整體性的規劃溪溝圳路,社區居民秉持「共工、分享」傳統,重建家園產業。2002年災後以「海芋、山色、藝術、竹子湖」作為第一屆海芋季的主題,結合音樂會、戲劇譜出了湖田社區產業新樂章。現在結合花卉產業及休閒餐飲等複合式經營創造出多元的產業價值,每年的海芋季已成為國內重要盛典,白色海芋產量為全臺白色海芋產量之90%,也是東南亞最大的產區,海芋成為本區最重要的經濟作物與代名詞。


  • 繡球花:喜冷涼濕潤氣候,需要排水良好的土壤,切花吸水性不佳,不適合遠距離運輸,本區氣候與土質、山坡地形,離消費市場近,使得本區繍球花佔有優勢,切花市場供應量有90%來自本區,而本區是全臺最早以切花生產型態轉型為觀光花田,本區高冷氣候讓繡球花長得顏色特別鮮豔,目前種植的繡球花有8個品種,顏色多樣化,有純白色、粉色滾紅邊、粉紅色、紫紅色、淺藍色、藍色等色系,繡球花已成為本區第二產物。


  • 野菜時蔬及原種稻米;除了花卉作物外,本區為蓬萊米發源地及早期臺灣「高冷蔬菜示範園」生產高麗菜為大宗,另以陽明山箭竹(包籜矢竹)筍聞名遐邇,目前所種植的野菜時蔬如:川七、珠蔥、山芹菜、山茼蒿及龍鬚菜等,都深受遊客喜愛,皆以友善環境耕種方式種植,未來將以「零」化學肥料、無農藥的生產方式,回歸自然,落實農業安全生產。




(2) 農業生產特色-友善環境耕作,地產地消,創造農業新格局

海芋是本區主要作物,是省工少肥花卉、需肥量不多之花卉,春天開花期間少有病蟲害,只在夏天休眠期間有些花蟲危害,由於夏季不是花期,花農也不需特別處理。種植海芋需要大量的水源,使得海芋田成了福壽螺的大食堂。因此本區的水田,普遍都有養殖雞、鴨等家禽用來對抗福壽螺與病蟲,採用自然農法來抵抗海芋的天敵。萬物皆須共存才能共生,這些雞鴨如果不吃福壽螺、海芋就會被福壽螺食用,當病蟲危害產生時,通常也是大自然的制衡失調所發出的警訊,這些家禽是本區海芋的守護神,也是無毒作物最好的示範,因此以「友善環境耕作」為本區農業生產特色。